制造業“機器換人”
“人不夠,機器湊! “多虧‘機器換人’換得早。 用工吃緊:介紹進來一個人獎勵600塊辦了這么多年的廠,何老板可稱得上商海老手。 未來目標:過去拼成本,以后拼技術“如果光把‘機器換人’的意義看成減人工、降成本,就太低估它了。 ”何老板感慨道。 “現在,政府每年拿出好多錢來幫我們‘機器換人’。 “我辦工廠這么多年,‘機器換人’讓辦廠套路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——過去是總想著怎么盡可能拼成本。 ”何老板由衷地說,除了減人工看得到的效益,“機器換人”帶來的這些看不到的效益是無法估量的。我真得感謝東莞市天翔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啊!
“人不夠,機器湊!”指著車間里上下翻飛的自動化設備,老板露出難得的俏皮。“這個湊,可不是‘湊合’,是提升,是進步,是革新!”聽到記者笑,他轉過臉來,煞有介事地強調。
何老板是東莞市特米勒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長。這些年來,工廠用工每年遞減10%,產值卻每年增長10%。“多虧‘機器換人’換得早。”他感慨。
用工吃緊:介紹進來一個人獎勵600塊
辦了這么多年的廠,何老板可稱得上商海老手。多年前,他來到東莞電子名鎮塘廈,成立了東莞市特米勒株電子科技有限公司
“過了一兩年,明顯感覺用工漸漸吃緊起來。”何老板回憶。以往,工人回家過完年,一般來年元宵節前就基本到齊了。可那一年,元宵節都過了七八天,人手還缺三四成。他盯著墻上的生產進度表,急得心里直冒火,一個電話叫來了人事經理,劈頭蓋臉一頓訓斥,可人事經理也覺得委屈,“這兩年招工越來越難了,各家都是這個情況。崇煥路上到處都貼滿了紅紙黑字的招工告示,都寫著‘急招’‘誠聘’,是個人就要!”
從白手起家,手把手把廠子做大,何老板凡事都習慣親力親為。他帶著人事經理,親自坐鎮勞動力市場自家攤位。果然,市場里的人流稀稀拉拉,跟他早年開廠時熙熙攘攘的招工印象完全不同。偶爾有三三兩兩的人路過他們的攤位前,漫不經心地上下看看,駐足談一會兒,也不表態,拿份宣傳資料就拔腿走人,連個電話號碼都懶得留。
“發動工人,把認識的老鄉啊、親戚啊,都介紹來,介紹進來一個獎勵500塊!”訂單任務迫在眉睫,何老板急得不行。可500塊錢在那個時候也失去吸引力,老板咬咬牙,把獎勵提到了600。一個月后,工人才基本補齊。“現在想起來,那段日子可真不好過。”
初嘗甜頭:現在一個人可以干過去16個人的活
今年的問題是解決了,那明年呢,還要這么費勁兒?
回到辦公室,何老板琢磨開了:要標本兼治,必須進行自動化改造,用機器代替人工。可自動化的一次性投資大,一臺機器都得幾十上百萬,他一時有點猶豫不決。
這時,財務部門送來的報表讓他下定了決心——產品出廠價好幾年原地踏步,可工資支出這一塊又漲了。“這些年人工成本每年增長10%—20%,過去一兩千就能招到人,現在低于3000人家基本連看都不看。加上勞動合同法實施后,社保、加班費一樣不能少,企業實際付出的勞動力成本更高。”
20123年,何老板花了50萬元,先購進了幾臺全自動接線端子組裝鎖螺絲機試用。買了這幾臺全自動接線端子組裝鎖螺絲機后,“我們測試過,1臺機的效率相當于過去4個人,1個人可以看4臺機,相當于過去16個人干的活兒,現在1個人就可以搞掂了。”
人不夠,機器湊,不光人手的問題解決了,投入產出算下來,還很抵。老板扳起指頭一算:人工總成本每人每月大概是5000—6000元,兩班倒一個崗位就是10000—12000元,一年就是10多萬;而購買或改造一套設備需投資30萬—50萬,3年就可收回成本。
“未來還要再減少2/3,只剩下1/3的人。”初嘗甜頭的何老板,像后生仔一樣雄心勃勃。
未來目標:過去拼成本,以后拼技術
“如果光把‘機器換人’的意義看成減人工、降成本,就太低估它了。”蔡老板說。在廠房,記者看到,有一條長達120米的生產線,從上料到出貨,一共要經過沖壓、影印、刷漆、電鍍等幾十個環節的加工處理。
“現在,政府每年拿出好多錢來幫我們‘機器換人’。這不,我也申請了個‘高端自動化設備生產線改造項目’。”
“我辦工廠這么多年,‘機器換人’讓辦廠套路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——過去是總想著怎么盡可能拼成本;以后是想著怎么用更先進、更精密的機器、設備,推動技術升級、產品創新,挖掘技術紅利。”何老板由衷地說,除了減人工看得到的效益,“機器換人”帶來的這些看不到的效益是無法估量的。